12月22日,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一粥一飯之所以當思來之不易,糧食安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糧食並非從天而降,能吃得好吃得飽不是理所當然的,離不開時間的醖釀、辛勤的勞作和制度的護航。這是個簡單的道理,但往往被一些人忽視。
厲行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反對浪費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制定反食品浪費法,用立法向食品浪費説不,正是運用法治方式制止食品浪費的有力舉措。
草案對反食品浪費的原則和要求、政府及其部門職責、各類主體責任、監管措施、法律責任等作了規定。很多內容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明確要求縣級以上政府每年公佈反浪費情況,強調學校應當將反對浪費納入教學內容,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可以對造成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取處理廚餘垃圾的相應費用等。甚至對涉及宣揚量大多吃、暴飲暴食的網絡“吃播”亂象提出了治理要求。這些靶向精準的內容有利於在實踐中有力有效地制止各類食品浪費行為。
沒有比吃飯更日常的事情,沒有比糧食安全更重要的安全事項。期待反食品浪費法能夠早日進入人們的生產生活,也希望我們每個人即便法律還沒有正式落地,也能從自身做起,用厲行節約的道德自覺和法治精神把反對食品浪費的工作貫徹到每一天每一餐。